劉華路 搜集整理
“高唐沒北門,夏津不撞鐘,北門生蝗蟲,撞鐘人頭疼。”
“北門透透氣(兒),出了個杜兵備;北門透透明,出了個徐太平。”
這是在高唐民間流傳了幾百年的民謠,收在明代謝肇淛的《文海披沙》里。
高唐位于南京通北京的官道之上。高唐沒有北城門,在北城門的地方安了一個鐵窗戶,據(jù)說高唐的北門正好對著北京的金鑾殿,因不敢跟皇上對門兒,故而高唐不敢開北門兒,或者上頭不讓開北門,只是安了鐵窗戶,這一透透氣就不得了,出了大人物杜兵備兒,若開北門兒或許會出真命天子呢!所以說“高唐北門兒透透氣兒,出了個杜兵備兒”。
民謠中的杜兵備兒何許人也?
杜兵備即高唐歷史上最早的抗日英雄杜潛,杜潛(1522-1566),高唐人。明朝進士,初為戶部主事,后升為山西左布政使,離京去山西就任。當時國事日非.海防松弛,倭寇大肆侵擾,杜潛奉命任薊洲兵備道員。領(lǐng)兵迎敵。他鎮(zhèn)守今河北省長城以內(nèi)、東至山海關(guān)、西至居唐關(guān)之間的天津市以北地區(qū)。其形勢險要,為京畿防衛(wèi)重地。杜潛組織軍民抗敵、戰(zhàn)績卓著,為人敬仰。
明嘉靖四十五年.據(jù)說是受蕭太亨誣陷而落冤獄被斬首。杜潛受誣陷而被斬,葬于高唐州城西杜家祖塋。后平反昭雪,追為兵部尚書。
高唐民間至今流傳著關(guān)于他被誣陷致死,最后平反昭雪的傳說:
那時,高唐州是雙糧,也就是說高唐州要繳納兩倍的稅賦。蕭蕭太亨與杜同都是山東老鄉(xiāng),或許私人關(guān)系還不錯。蕭給杜建議,“杜大人,您在朝廷說話有影響,為何不奏一本為高唐州免掉一份兒賦?” 您猜杜大人怎么說?“放著清官不做,莫管閑事。” 這事歷史真相如何不得而知,從表面來看有兩種可能。一種是,杜大人為了自己的清譽,不肯為家鄉(xiāng)人民說句話以減輕過重的稅賦負擔(dān)。另一種可能是,朝廷規(guī)定高唐州雙糧自然有其道理,或許是別處遭災(zāi)高唐州豐收也未可知,杜大人一心報國不以權(quán)謀私。不管怎么著,反正是蕭太(大?)亨覺著杜兵備兒駁了他的面子,要找機會報復(fù)。一天,蕭對杜說,“杜大人,您經(jīng)常跟倭人打仗,能弄到倭國女子么?” 杜或許是君子坦蕩蕩,對蕭沒有提防之心。他說,“呵呵,這可是小事一樁。” 下次跟倭寇開戰(zhàn),俘虜了幾個倭國女子。這幾個女子的身份咱們搞不清楚,有可能是官員家屬,也有可能是隨軍慰安婦。管她什么身分,做了俘虜就得聽咱的。于是杜帥為了象蕭太亨眩耀就把這幾個倭女收為奴婢。杜大帥是否在這幾個倭 奴身上做過什么,咱也不得而知,反正是收在了家里。這一下蕭太亨機會來了。于是他向朝廷告發(fā)杜兵備兒通倭,證據(jù)就是家里藏有倭人。跟倭寇打仗的將帥卻是通倭者,那還得了!于是朝廷治以重罪,判斬立決。杜在押的時候,蕭為羞辱杜,曾去巡獄。杜明知遭人陷害,生死關(guān)頭還心存一念僥幸。于是向蕭求情道:“蕭大人,救我一命!” 蕭答道:“放著清官不做,莫管閑事!”后來朝廷撥亂反正,平反冤假錯案。杜兵備兒的冤案得到徹底平反昭雪,朝廷并追認杜為兵部尚書。作為對被斬首賠償,朝廷給杜兵備兒打得金頭銀頭。杜的女兒哭訴著“金頭銀頭不如俺爹的肉頭”。
杜兵備受誣陷致死的另一個版本:十二連城與杜兵備
魯西北地區(qū)有個小城叫高唐,從明朝萬歷年間至今流傳著一個風(fēng)俗:人死亡后第三天的晚上,在燒紙馬、香、燭時都要畫上十二個圈,叫做“十二連城”,這風(fēng)俗習(xí)慣還有一個故事呢,要從杜兵部對家鄉(xiāng)的貢獻說起。
杜兵部在任期間,皇上曾讓其監(jiān)造四間宮殿,大殿分為左右各兩間,在建造過程中,山墻東面沒有木梁,山墻西面卻有兩架木梁。宮殿建成后,皇上到場查看后非常滿意,站在中間隨口說了一句:“山西雙梁(糧),山東無梁(糧)。”杜潛靈機一動,忙雙膝跪倒在地,高呼:“謝主隆恩!”皇上驚疑地問道:“愛卿快快請起,這是何意呀?”杜潛道:“萬歲體恤民情,金口免去山東皇糧,臣豈能不為家鄉(xiāng)父老謝恩?!”皇上聽罷哈哈大笑,因體恤杜潛忠誠可靠隨將錯就錯,自此,山東省多年不交皇糧,而山西省呢則交雙份皇糧。在當時不是法制社會,封建皇帝是金口御言說一不二,杜潛為家鄉(xiāng)父老做出了重大貢獻,卻也自此惹下禍根,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。
山西省官員因交雙份皇糧的事情懷恨在心,聯(lián)合起來在皇上面前進讒言,說杜潛貪污了大批銀兩。于是,皇上不分青紅皂白傳下圣旨,立斬杜潛于午門外。不料斬首后,杜潛的尸體站立不倒,有宮人報于皇上,隨下旨:“再斬其手臂。”但尸體仍然不倒,有大臣上奏皇上:“此為上天昭示,必有冤情。”皇上帶領(lǐng)文武百官前去祭拜,尸體隨倒地;噬弦娫┩髁硕艥,于是御賜金頭、銀手臂,給予金頂厚葬。杜尚書之女哭道:“金頭、銀胳膊不如爹爹的人頭、肉胳膊”,但人死不能復(fù)生,大錯已經(jīng)釀成,皇上派一萬兵馬護送杜潛的尸首回鄉(xiāng)安葬,由京城至高唐之間的十二個城池,每個城西門外修建一座墳頭,共修了墳頭十二座,以防人盜墓。并且在墳前有精雕細刻的石人、石馬、石羊、石虎、石猴,高大雄偉、栩栩如生。高唐至今流傳著一個風(fēng)俗:人死亡后第三天的晚上,在燒紙馬、香、燭時都要畫上十二個圈,叫做“十二連城”。
最后一座墳埋葬在高唐城西杜莊村東,因其萬人所造、墳頭特大,故被當?shù)乩习傩辗Q為“土山”,現(xiàn)五十歲以上的老人皆知。杜潛御制墓志銘收錄在在光緒年間《高唐州志》里。
封建皇帝這種輕信讒言、不加查證、先斬后奏的獨裁暴政,造成了千古奇冤。
備注一:
蕭太亨(1531~1612),字夏卿,號岳峰,登明朝嘉靖壬戌(1562)進士,初授山西榆茨縣令,累遷戶部郎中、布政、按察史。后召入京,晉少保兼太子太保,萬歷年間任兵刑兩部尚書,嘉靖、隆慶、萬歷三朝元老,明萬歷末年,后金軍入侵。蕭太亨奉旨率軍拒敵。他不顧個人老年體弱,疆場上身先士卒,揮軍殺退后金軍。戰(zhàn)斗中,他身負重傷。班師回朝后,皇上加封他太子太傅銜。蕭太亨墓位于泰山南麓,泰安滿莊鎮(zhèn)蕭家林村西金牛山南。
備注二:徐太平,高唐人,清嘉慶十六年武進士,任河南參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