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美日韩激情亚洲国产精品区|国自精品在线观看|日本在线一区亚洲|免费久久地址一日韩

<dl id="nqiij"><noframes id="nqiij"></noframes></dl>
<cite id="nqiij"></cite>
<dl id="nqiij"></dl>
    1. 您所在的位置:高唐信息港 > 高唐資訊 > 人文高唐

      高唐民間故事

      發(fā)布時間:2014/2/7 11:00:46 來源:轉(zhuǎn)載 瀏覽次 作者:佚名

       李逵井
        1999年被聊城市政府定為聊城第批重點保護名勝單位,立碑保護。
      海限噴水,從唐至宋,由宋及元。明初因修城端再疏護城河時,為方便施工,需暫時堵泉斷流。眾工役奮戰(zhàn)三日,土石難掩,泉水照涌不停。后來眾人中走出一老者,順手提起工地行炊的十印大鐵鍋,底朝上口向下扣向海眼,水涌隨止,土掩其上。待修善結(jié)束后,再尋海眼,掘地三丈也電不見蹤影。海眼從此匿影藏形了。

      李苦禪燒畫慰故人

        上個世紀70年代,一位老先生步履蹣跚地親自上門找到李苦禪,說自己十分喜歡李苦禪的作品,想向李苦禪求一幅畫。雖然前來求畫的人非常多,但眼見老先生求畫的心情十分迫切,李苦禪便當即答應(yīng)下來。不巧的是,那幾天李苦禪的身體狀況不太好不能立即動筆,給那位老先生作畫的事情就暫時耽擱了幾天。當時,李苦禪也想過這個問題,但是他覺得也不急在這一兩天,耽擱幾天也不會有什么影響。但是,讓他沒有想到的是,他還沒來得及給老先生動筆作畫,一天早晨,他竟然得到了老先生已經(jīng)去世的消息,震驚之后,李苦禪后悔不已,甚至跺足垂淚不止,覺得自己辜負了老先生的一番信任。先生沒能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,老先生一定是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這個世界的。
          心情稍稍平靜下來之后,李苦禪拖著病痛折磨得十分虛弱的身體,走到畫案前,淚眼朦朧之中揮毫畫了一幅《白蓮圖》,而后鈐好印章,最后鄭重嚴肅地在畫作上題寫了老先生的名字。待墨跡全都干爽之后,李苦禪又親自拿著那幅畫作走到庭院之中,對天肅立,默默禱告,禁不住又一次流淚不止。而后,李苦禪點燃了自己剛剛完成的那幅畫作。等到畫作完全燒成了灰,李苦禪才心情沉重地走回了畫室。
          事后,李苦禪多次跟自己的學生及身邊的人提及此事,而且頗多遺憾和愧疚地說:“我從來沒有失信于人,惟此事愧對老先生,鑄成終生遺憾。今后,再有人向我求畫,只要是我答應(yīng)下來的,你們一定要及時地催促我,切勿讓我再失信于人” 。

                朱昌祚的故事

      一門兩代守臺灣

        高唐城北有朱樓村,村里居民大部分姓朱,這些朱姓人家大都是清朝康熙年間兵部尚書朱昌祚的同族。朱昌祚(1627年-1667年)于順治十六年(1659年)受命巡撫浙江,康熙三年(1664年)又加福建總督,臺灣自古隸屬福建,向來為福建總督轄地。朱昌祚巡督臺灣將近四年,為當?shù)孛癖娬堅干鲜杈瓦_11次。清朝初年,為避海盜和出于收復臺灣的需要,清廷將大批臺灣居民遷入內(nèi)地,并將原居民的住宅全部燒光,夷為平地,造成大批民眾流離失所、背井離鄉(xiāng)。朱昌祚剛剛上任就單騎訪苦,遍巡難民,適時撫慰,他常常即刻解囊出資,還率下屬捐賑,解決難民燃眉之急。每當訪到重大災情,朱昌祚就隨即繪圖行文上奏朝廷,請求照例發(fā)帑給田,搭蓋房舍。在朱昌祚的關(guān)照下,一時間有十多萬難民得以解決溫飽。
      朱昌祚胞弟朱宏祚(1630年-1700年)于康熙三十一年(1692年)升任閩浙總督。督撫臺灣三年間,朱宏祚政績卓著,當時翰林院有《朱宏祚行狀》,其中寫道:“臺灣孤懸海外,土著之民多業(yè)耕獵,往往為奸弁侵蝕,公皆嚴禁,乃止。”
      朱宏祚子朱綱(生卒年不詳)也曾督撫臺灣。清雍正六年(1728年)朱綱遷任福建巡撫。朱綱深自刻勵,為官各處都有政績。在福建巡撫任上,朱綱更是盡瘁王事,積勞成疾,年55歲而卒。從朱昌祚到朱綱,朱門在64年間兩代三人巡督臺灣,可算是與臺灣不一般的情緣。
      說到與臺灣的情緣,高唐城南周樓村的陳一鵬(生卒年不詳)更要大書一筆。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,清軍將領(lǐng)陳一鵬隨水師提督施瑯揮戈南海,收復臺灣等36個島嶼,使臺灣重新納入清朝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中,為祖國統(tǒng)一立下汗馬功勞。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陳一鵬以戰(zhàn)功擢左都督,康熙皇帝頒詔誥封,稱頌陳一鵬的功勛。
      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,陳一鵬的部將劉福立有大功。劉福(生卒年不詳)是福建安溪人,身高力大,智勇過人,為武林高手,他加入清軍后常年隨陳一鵬征戰(zhàn),屢建戰(zhàn)功,先授游擊,再拜參將。陳一鵬軍從臺灣凱旋回師后駐扎在東昌,劉福受旨墾地高唐尚官屯。當時,陳一鵬因年老解甲回歸故里,劉福則仍執(zhí)戈操矛,為國征戰(zhàn)?滴醵拍,劉福再次奉旨鎮(zhèn)守古北口,班師后仍屯軍高唐,因其屢戰(zhàn)屢勝戰(zhàn)功卓著,旨受鎮(zhèn)國將軍。年老后,劉福請求編入高唐民籍,安家尚官屯,現(xiàn)在的尚官屯南劉家便多為劉福后裔。劉福辛勤勞作,傳授武藝,高唐的“南拳”就是劉福所傳。劉福還重視文化教育,子孫多學有所成,他有八子,均效忠朝廷,其中二子戰(zhàn)死沙場。91歲時劉福無疾而終,長眠在高唐的土地上。

      朱昌祚為民請命

        清軍入關(guān)后,滿清貴族大肆圈占土地。廣大漢族人民傾家蕩產(chǎn),四處流浪。一些貴族為了霸占良田沃土,還利用權(quán)勢更換所圈占土地,這對漢族人民無疑雪上加霜。面對成千上萬的漢民元以為生,-些正直的漢族大臣挺身而出,為民請命,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,朱昌祚就是這些大臣中最著名的一位。
          朱昌祚(?——1670)字云門,高唐朱樓人。8歲時,隨父母移居歷城縣。12歲從軍北上,被編入漢軍鑲白旗。昌祚自幼聰穎異常,精通滿漢語,被選為宗人府啟心郎(翻譯),啟心郎屬正三品,每議事坐其中,地位非常重要,順治十八年(1661),昌祚外出任浙江巡撫。抵任后,浙江全省遇特大旱災,昌祚一面捐金煮粥以活饑民,一面疏請賑恤,浙民賴以活命。當時海寇尚末肅請,朝廷有旨令瀕海居民遷移內(nèi)地,昌祚上疏要求酌拔荒田,讓內(nèi)遷居民開墾為生,待三年土地成熟后再照例起科,其舊居原址田畝丁糧,請予免除。所奏均得實行,當時,陜西巡撫雇申忠條奏軍民應(yīng)該一體聽徭,朝廷下令各省議行。昌祚又上疏說,“浙江省各衛(wèi)所均有運糧之責,其閑丁每年也各賦丁銀,認為貼造糧船之費,與陜西省衛(wèi)所居糧者情況不同,難以再讓百姓加倍服役”。于是此事遂放置。昌祚在浙江四年,勤政愛民,不怕犯顏,頻頻上疏減輕當?shù)匕傩肇摀?作為封建社會的封疆大吏,難能可貴。康熙三年(1664),昌祚以政績顯著被摧為福建總督,因老母病逝而未到任。
          康熙五年(1666),昌祚任直隸、山東、河南三省總督。在總督中,直隸總督地位最為重要。他一上任就考慮怎樣減輕當?shù)匕傩盏呢摀。是年?他上疏說“直隸總督經(jīng)制額兵,舊駐河間,提標額兵,舊位大名。現(xiàn)在總督駐扎大名,提督改駐河間,若令兩標兵彼此調(diào)移恐怕攜家?guī)Э?致使連累百姓。要求兔調(diào)兵丁,只更換統(tǒng)轄之將之便”。
          康熙初年,皇帝幼小,議政大臣鰲拜擅權(quán)獨斷,驕橫跋扈,凡忤己意者輒置之死地,朝廷內(nèi)外無不聞之喪膽。如
      大臣費揚古與鰲拜有隙,其子侍衛(wèi)倭赫不禮敬整拜,整拜即以倭赫擅騎御馬、擅用御弓等罪名,將倭赫論斬,罪及其父費揚古。鰲拜與蘇克薩哈共同輔政,因議事不合,矛盾日理深。鰲拜即以“怨望”、“有異志”等名,將蘇克薩哈凌遲處死,族誅。其殘暴狠毒如此。
          康熙五年(1666)正月,鰲拜以本旗鑲黃旗的土地,因以前被多爾交正白旗所宙,故決心更換。于是命戶部尚書蘇納海、直隸總督朱昌祚、巡撫王登聯(lián)主持圈換土地。昌祚經(jīng)實地勘察,發(fā)現(xiàn)自圈地令一傳,京東各州縣數(shù)百里寸土不耕,旗民與百姓“失業(yè)者數(shù)十萬人”。成千上萬的士民上呈,-請求停止圈地,旗民也不愿圈換。于是,他與蘇納海、王登聯(lián)一起上疏,懇求停止圈換土地。他在《請停止圈地疏》中以令人信服的理由詳細分析了應(yīng)停止圈地的原因:一、現(xiàn)在行圈換地商,皆振振有詞。……不愿有此舉懇勉強拔給,難免日后申訴,后果不堪設(shè)想。而、兩旗分得舊處莊地,20年來相安已久,且無不有父母墳墓在焉。一旦更易,不能相互易徙,必守候日久,正值隆冬,窮苦者冷凍可憫。三、從士民環(huán)衙門哀泣看,有謂被圈之地家,即令他往,無處投奔者,有謂時值隆冬,扶老攜幼,遠徙他鄉(xiāng),恐地方疑為逃人,不肯收容者,有謂祖宗骸骨,父母丘壟,不忍拋棄者等等,凡此不一而足。四、遍薊州及遵化等應(yīng)換之地,一聞圈地,自本年秋收之后,周圍四、五百里,盡拋棄不耕,明年夏盡,何以度冬。五、京東各州縣合計旗民與百姓失業(yè)者數(shù)十萬人,困地荒蕪,無以謀生,豈無鏈而走險而起嘩變者?
          朱昌祚詳盡地分析了圈地所造成的危害后,字里行間流露出他關(guān)心百姓疾苦,為民作主的可貴感情。他深知鰲拜為人,也知道件其意的后果將意味著什么,卻為民請命,據(jù)理力爭,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。他堅定地說:“地方出亂子,這關(guān)系到為臣的責任,不敢因畏忌而超出本分,不能對此置若罔闖”。鰲拜聞秦大怒,矯旨將朱昌祚及同時上疏的蘇納海、王登聯(lián)一同處以絞刑。直隸士民聞其死,哭聲慟天地,如喪考妣。時人在《朱昌祚案》一文中感嘆云:“昌祚、登聯(lián)為民請命,死非其罪,士類喪氣”。
          康熙八年(1669),鰲拜伏誅?滴醯厶刂I吏部日;“原任總督朱昌祚、巡撫王登聯(lián)于拔換地商時,見旗、民交因,有地方之責,其疏奏聞。鰲拜非其職掌,妄行干預,不按律文,誣陷至死,深為可憫!其予昭雪,以示仁恩”。并復昌作原職,謚“勤愍”,蔭子朱紱入監(jiān)讀書,授督捕理事官。后官至大理寺卿。
          朱昌祚為民請命而死,作為封建官吏,起品質(zhì)難的可貴,值得后人懷念,因昌樣一家移居歷城縣,他的后代也居住歷城,故其生平事跡鄉(xiāng)人鮮知之,故撰比文,以示紀念。

      呂才情傾禿大妮  棒打不散留美名

          清平鎮(zhèn)呂莊一帶,關(guān)于呂才的軼聞趣事、古老傳說頗多,其中有兩則影響較深。
          一則是修改歷法。唐初所用歷法是漢朝所制,年久缺修,舛誤甚多,故唐太宗命呂才修改。呂才早對天文規(guī)律有所研究,再聯(lián)系四季氣候變化的實際,只用一天一夜時間,就將歷法改畢。皇帝隨即頒發(fā)全國。歷法中二十四節(jié)氣的特指含義正與齊魯一帶相當,尤與魯西北地區(qū)吻合。“三伏”最熱,“三九”最冷;“忙種”正是夏收夏種,江南此半月之前已收麥,東北一月后方開鐮;“霜降”之時準時下霜,江南兩月后見霜,東北一月前下雪。這正是呂才在修改歷法時結(jié)合家鄉(xiāng)氣候?qū)嶋H的結(jié)果。
          另一則傳說是呂才和禿大妮的婚戀故事。
          清平一帶有一地方歇后語:呂才與禿大妮----棒打不散。
          呂才家庭原不富裕,祖輩過著男耕女織、勤儉度日的生活。不過呂才的父親相信學文化能脫貧困,便節(jié)衣縮食供呂才讀書。少年的呂才,不但身高體壯、俊秀出群,學習也很爭氣,在同齡學童中,呂才一直名列前茅。且有博覽群書之癖好。有一股他人不具的好奇、求解、弄懂的鉆勁。早在庠序之時,除完成所學課業(yè)外,還涉獵樂、藝、天文、地理、歷史等所及的各種各類學問。是學童中出類拔萃的人物。
          呂才十六歲這年,在鄰村皮莊就讀。很快便成了皮莊村人人皆知的少年才子了,自然引起村中那些有財有勢的紳士們的注意。有適齡女兒者,便動了招為東床的心思。于是上門允親者甚眾,均被呂才設(shè)方讓父母婉辭了。唯獨皮莊東南街宋氏之女青兒未被拒之門外。
          青兒當年十五歲,生得麗質(zhì)玉體,端莊秀麗,是全村會理家、會處事的巧姑娘。在呂才上學路上,有意無意的兩人經(jīng)常相遇,雖無語言交談,但見眼神流轉(zhuǎn)。久而久之,兩心相印,悄悄的墜入愛河。一經(jīng)提親,雙方同意,很快便定了秦晉之好。
          天有不測風云,人有旦夕禍福。不料,青兒在十七歲時,突染一場大病,滿頭青絲一夜脫光。請遍醫(yī)生,想盡辦法,結(jié)果根發(fā)不見,巧姑娘變成了禿大妮。從此,知其真名者漸少,禿大妮成了青兒的大名。呂才與青兒是真心相愛,在看病過程中,呂才給予了很周到的關(guān)注和寬慰。怎奈青兒自慚形穢,覺得配不上呂才,便主動提出毀約退婚,勸呂才另尋佳偶。呂才并非隨意移情之徒,決心與青兒廝守終生。
          這年春末一個晴朗的清晨,青兒包好頭巾穿戴整齊,在上學路上迎到呂才,提出陪她走走,兩人信步西行。呂才欣賞著青兒的美麗說:“你今天穿上這身淡綠色的新衣服更加漂亮了。”青兒抿嘴笑了笑說:“你能再用你創(chuàng)造的‘尺八’吹你編的那首《農(nóng)樂曲》嗎?”呂才順手從書袋中掏出“尺八”吹了起來。兩人沉浸在快樂中。曲停之后,青兒說:“請遍了名醫(yī),踏遍了藥鋪,頭上藥膏涂了一層又一層,不見病情好轉(zhuǎn)。近幾天頭皮日漸腫脹,其下癢痛難忍,病情加重,已無治愈希望,你還是早尋伴侶吧。”呂才急切相勸:“我想辦法,一定將病治好,萬一不治,我們也將一生在一起。”
          一個忍痛斷情,一個信誓旦旦。
          走上村西行水河的木橋,青兒突然停下腳步,一改羞怯慢語常態(tài),嚴肅決然地對呂才說:“我不能誤了你,才君珍重!”急行兩步跨過橋欄,一頭沖向河中心的急流,只見淡綠色的上衣隨浪翻動幾下,不見人影了,呂才只守男女授受不親之規(guī),始終與青兒保持一定距離,雖然急趨向前也沒來得及抓住心愛的青兒。呂才忙回村喊人來救。幾十個水性好的漢子,聞訊趕來,躍入河中,撈摸了半天,一無所獲,只是望著水深浪急的河水發(fā)呆。
          前一年大雨,這條行水河,水漫東堤,造成兩府四縣受災,損失慘重。重臣溫彥博受命沿行水河巡視,醞釀治水奏章。這天正在官船上觀察堤岸,船行至木橋以北,忽見一綠衣身影隨水順流而下,直沖官船而來。溫大人馬上命船工停船打撈。非常順利地將青兒拉到船上,經(jīng)搶救,慢慢蘇醒過來。在呂才還未回到岸邊時,溫大人已命官船速速順流返回。青兒被幾個女侍從擁在船艙內(nèi),她一身串親時才穿的土式禮服,一臉黃白色的憔悴顏容,滿頭烏黑不及半分的超短發(fā),顫顫的紫色嘴唇欲張又合,疑惑的眼光在周圍人身上轉(zhuǎn)來掃去。
          “我還活著嗎?這是哪里?”青兒終于開口了。
          “這是官船,是溫大人把你救上來的。”女侍從們眾口回答著。
          “救我這個禿姑娘干什么呀!嗚----”青兒又哭起來。
          “還以為你是出家的尼姑哩,這不是有一頭短短的黑發(fā)嗎?為什么自己說是禿子?”眾人七嘴八舌地說著。此時溫大人另有解釋:“可能黑發(fā)早已形成,被因外治敷藥弄得壞死的一層表皮蒙蓋著。經(jīng)河水撞擊沖刷,表皮脫掉了,露出了一頭短發(fā)。”青兒聽罷,用手一摸,竟然當著陌生人的面,一躍身跳了起來,憔悴的臉上充滿著笑容。
          青兒隨溫大人進京。溫彥博及其夫人甚喜青兒,便將其認為義女,自此青兒過起了官宦之家的豪華生活。
          幾次冬過春來,青兒年及二十一歲了,青春使她更嫵媚,教養(yǎng)使她豐富了內(nèi)在風韻。
          這年開考,各地學子從四面八方蜂擁至京。東路赴京的學子中當然有呂才,他今年已二十二歲。因首次參考,被那陣勢嚇得仨魂跑了兩個半,發(fā)揮不佳,名落孫山。呂才不灰心,不氣餒,決心下次中榜。便一邊踏在回鄉(xiāng)的路上,一邊用自制的樂器“尺八”(因制成后,器長一尺八寸,遂命名為尺八,此樂器當今日本仍盛行)吹奏自編的《農(nóng)樂曲》。邊吹邊走,自賞自樂。此時恰逢溫彥博下朝歸府,在青頂轎內(nèi)聽到樂聲,勾起一件心事:皇上讓尋懂樂之人,意欲修增禮樂?鄬裳吹萌瞬拧_@樂聲圓潤悅耳,曲調(diào)婉轉(zhuǎn)傳情,是何人所為?手挑轎簾一望,見一學子邊走遍吹,曲傳心聲,悠然自得。便喊一聲“停轎!”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!
          自此,呂才便成了溫大人家的門客。按大人之意專攻曲樂。斗轉(zhuǎn)星移,白馬過隙,幾年過去,呂才被推薦入朝面見天子,召直弘文館。經(jīng)呂才改增的宮廷音樂很快使天子滿意;已淹周武帝三局象經(jīng),經(jīng)呂才挖掘,圣上又多一玩趣;談地理善制圖;說天文會修歷;懂軍事能布陣;通歷史纂《隋書》,呂才成了多能學者。于是提親允女者不絕,只是那位跳河的青兒,仍然占據(jù)著呂才心中的那方婚戀寶地,容不得他人侵犯。
          這年仲秋,溫彥博的后花園中,月亮剛剛爬上樓頂,在此賞月的溫家寶眷,便舉杯賦詩的熱鬧起來。酒至半酣,溫彥博突發(fā)異想,便“叫呂才到后花園來吹奏一曲。”話一出口,使寶眷中的義女青兒全身抖動一下,“呂才”二字敲得她全身戰(zhàn)栗,大家閨秀的涵養(yǎng)馬上將情壓蓋得嚴嚴實實。不過心中不住地祈求:是他,一定是他,千萬不要是重名……
          呂才在溫家?guī)啄?從未進過后院.此時在仆人的帶領(lǐng)下,過長廊、跨小橋、繞假山、傍花圃,來到后花園,在溫大人的安排下,呂才于眾人面前坐定。他不敢正視溫家眷屬,眼睛望著天空的圓月,拿出“尺八”,激情奔放地吹起了《農(nóng)樂曲》。這飄逸瀟灑的身影,這熟悉的“尺八”,這動聽的《農(nóng)樂曲》,使青兒回到了故鄉(xiāng)的皮莊,回到了呂才上學必經(jīng)的路口,回到了堤上的曲徑,回到了親人的身邊。她突然站起,又慢慢地坐下:呂才娶妻沒有?另有心中人了嗎?……
          過后經(jīng)話頭語尾、旁敲側(cè)擊地打探,青兒終于得知:呂才尚未娶妻,且無意中人。便沖破羞怯的羅網(wǎng),向溫夫人道出了自己的心事。此時,溫彥博夫婦才恍然大悟:怪不得青兒一直拒嫁,呂才不娶呢?原來他們在相互等待。于是溫大人為他們舉辦了婚禮。兩人的喜出望外、如風如狂的感情交流在此不再多陳。
          婚后,呂才攜夫人回呂莊探親拜祖,當人們得知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曲折故事后,便廣傳為佳話。久而久之,將故事錘煉成一句地方歇后語:呂才與禿大妮——棒打不散。

      指桑罵槐

        高唐文廟在清末、民國年間是高唐縣的文化教育重地、民主自由思想的傳播中心。當年進步學生經(jīng)常在此開展反封建、反軍閥、爭民主、要自由的民主革命活動。
          1972年春,高唐縣還是北洋軍閥政府的屬地。國民革命軍的北伐炮聲,宣告了軍閥統(tǒng)治的末路將至。于是縣長張振聲與地主惡霸、土匪強盜、道會頭子沆瀣一氣聯(lián)手掙扎。除政治上迫害、經(jīng)濟上暴斂以外,在思想文化方面利用儒教中反對民主革命的只言片語迷惑眾生。高唐中學的學子們在校長金石蘭(高唐第一個共產(chǎn)黨員金谷蘭的胞兄,金谷蘭系隨他求學、成人)的影響之下,民主革命情緒高漲,是當時高唐縣反封建、反軍閥的勁旅。他們已不滿足游行喊口號之類的活動了,便由中學的師生們排演了獨幕話劇《子見南子》,曉明師生反封建的決心,借古諷今以使統(tǒng)治者當局有所收斂。特意邀請張振聲等頭目們看了《子見南子》的公演,但見他們裝聾作啞無動于衷。師生們不得不指名道姓進行聲討了。
          1927年的3月,春已暖,花未開,每年此時,縣政府總是要大喊種樹。只是喊,種不種卻從不理會。這一年又喊了,于是中學師生“響應(yīng)號召”要擇日去文廟植樹。
         這天正逢高唐大集,上午十時左右,街上已是人頭攢動了。此時,中學門口鼓聲咚咚,群號齊鳴。軍樂隊在前,后有八個學生分別抬著兩棵滿把粗的小桑樹,再后邊是兩出話劇的人物造型,以簡單的動作形成街頭活報劇。一出為前幾天剛剛公演的《子見南子》;另一出則是中學教師李曰甸編劇、學生郭宗倫主演的《打倒陳毓三》最后是整齊的師生隊列。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出校門向西奔文廟而去。一路上喊著“打倒軍閥!”、“打倒封建主義!”、“打倒陳毓三!”的口號。趕集的群眾立馬停止了買賣,夾道觀看,人山人海。更有不少人跟在師生隊伍后邊,要看個究竟。
          文廟的靈星門上早有人貼上了對聯(lián)。上聯(lián)為:“舞臺上鞭韃圣人借古諷今”,下聯(lián)是:“生活中遷怒侍從指桑罵槐”,橫批是:“植樹以志”。這對聯(lián)詮釋了這次活動的主題。為使影響長效,在靈星門內(nèi)兩側(cè)原有的國槐北邊,師生動手種上了抬來的兩顆桑樹。

      這次植樹活動激怒了張振聲、李長興等高唐縣封建反動勢力的頭目們。對聯(lián)中的“古”指圣人,今指誰?當然陳毓三是侍從類小吏,是“桑”。誰是對聯(lián)中的“槐”?臉皮再厚也被戳破了。但是國民革命軍的逼近,使他們忙于自保,已無暇對師生進行報復了。
          當時的在校學生蘇蘭生,五十多年后的1980年暫住城內(nèi)東街時,還多次笑談“指桑罵槐”一事。
          那兩棵桑樹后來興旺。2001年招待所改建時刨掉了。因修路拓街文廟院落北退,又將槐樹遺之門外。2003年,東邊的這棵槐樹已經(jīng)干枯了。但中學師生的革命精神一定會永存。

      田士懿的故事

      當官能為民做主辭官專心高著述——從縣知事到大學者的田士懿

        “田大人是恩人!”

        “田大人不能走!”……
          一陣苦苦的哀求聲劃破了古城山東寧陽的夜空,霎時間遮道攀轅、叩頭作揖的人群擠滿了寧陽西門外通往省城的大道,極力挽留,幾經(jīng)周旋,方見一位大漢手舉著一雙嶄新的白底黑幫布鞋,而眾鄉(xiāng)親分列大道兩旁,讓開那輛騾馬轎車朝省城而去。這輛轎車內(nèi)坐的是誰?群眾為什么苦苦挽留,不得已留下一雙鞋子讓他走去?
      那位文質(zhì)彬彬的乘車人正是高唐人田士懿。
          田士懿(1870—1929),字德忱,號稚庵,清同治九年(1870年)出生于山東省高唐縣田寨村(今隸屬高唐縣尹集鎮(zhèn))一個中道敗落的書香人家。其高祖田純齋和曾祖田南濱都處于清朝的乾隆(1736—1795)盛世,一個是教諭,一個是貢生,田家在當時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均占,在高唐可謂地位顯赫了。但隨著社會的變化,特別是清嘉慶年間(1796—1820),尤其是清道光二十年(1840年)中英鴉片戰(zhàn)爭以來,由于帝國主義國家的瘋狂掠奪和國內(nèi)封建統(tǒng)治者的殘酷榨取,使國家衰敗不堪,民生凋敝,苦不堪言,就連出身書香門第的田氏家族也難以為繼。到了田士懿的祖父田相廷和父親田方布時,昔日的顯赫已不復存在。他祖父和父親雖也讀了些“四書”、“五經(jīng)”,但終因家境不佳而中斷,這個書香之家也就中途敗落了。之后田家以務(wù)農(nóng)為主,兼以經(jīng)商。由于書香家庭的底蘊和熏陶,他的祖父和父親除了養(yǎng)家糊口之外,每有盈余便購置圖書典籍,長此以往,家庭藏書多達6000卷。經(jīng)、史、子、集無所不包,相當與清朝末年聊城(東昌)一處書院的藏書。其祖父相廷和父親常常指著家中的藏書對田士懿說:“吾家書香自汝復之”(見1936年《高唐縣志》胡汝麟撰田士懿墓志銘)。這正如民間那句俗話:“家有遺產(chǎn)萬貫,不如教子讀書萬卷。” 田士懿不負祖望,刻苦攻讀,終成學富五車的名士。他成竹在胸,各級各類考試他都能從容對應(yīng),清光緒二十九年(1903年)由貢生考中癸卯科舉人。緊接著他又將目標投向了考進士點狀元。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后,田士懿順應(yīng)時代潮流,一舉考入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——京師大學堂(北京大學前身),專攻歷史地理學。這是一所應(yīng)“戊戌變法“新政”而創(chuàng)辦的名牌大學,田士懿是這所名牌大學的第一個高唐籍學生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王國耀(字一華,兩任高唐中學校長)、張守常先后考入該校。一時間僅高唐尹集就出現(xiàn)了三個北大學生,可見高唐人才迭出。
      北大的辦學目的是廣育人才,講求務(wù)實。田士懿在這里聆聽多位東方鴻儒學界巨擘的教誨,他們的淵博學識和治學精神都給了他良好的教益和啟迪。同窗好友,又多才子,朝夕相處,切磋琢蘑,取長補短,使其廣見多識,學業(yè)精盡,為日后從事治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(chǔ)。據(jù)說他在京師大學堂畢業(yè)前夕,履行慣例,曾為京兆尹公署文職小吏,因為是實習之舉,期滿應(yīng)省內(nèi)之需,執(zhí)教濟南優(yōu)級師范學堂(1909—1912)。據(jù)奏定學堂章程規(guī)定,這里的畢業(yè)生待遇“程度較高等學堂而略勝”,進京復習合格者可受舉人頭銜,最優(yōu)者為國子監(jiān)博士加五品銜,次優(yōu)者為國子監(jiān)助教、學正。時間雖短,另有他就,但也可見田士懿學識之高,名望之大了。
          清宣統(tǒng)三年(1911年)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(lǐng)導了旨在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的辛亥民主革命,成立中華民國。民國元年起,啟用一代新人,田士魏應(yīng)召踏向仕途,上任為官就是九年,這九年曾任山東巨野、寧陽和湖南嘉禾、湘潭四縣知事(早稱縣令,明清稱知縣,1928年后稱縣長)。期間,他多善舉,頗得民眾好評。
          首任縣知事是在巨野。上任之初,社會不安,他走向社會,體察民情,知劣紳當?shù)溃瑖缿筒毁J,以平民憤,顯現(xiàn)出他的大智大勇。民國二年(1913年)調(diào)任寧陽,1914年調(diào)省令下,寧陽各界號聚挽留,田士懿則乘夜間離去,不料又被民眾察覺,遮道攀轅,一再挽留,終將其所穿的一雙鞋子留下,以志去思,而后始得離開寧陽回到省城。這就是本文開頭所記下的那動人的一幕。這個故事至今既有口碑流傳,又有文字記載。民國三年(1914年),文官考試,簽發(fā)湖南,首任嘉禾縣知事。他在這里除陳規(guī)陋習,辦新式學堂,樹時代新風,“新政卓著”(見《高唐縣志稿?人文志》)。繼任湘潭縣知事,湘潭當時的情況復雜,地勢險要。這里口岸碼頭交通便捷,中外商民雜處,涉外事件時有發(fā)生,田士懿坦然應(yīng)對,據(jù)理行事,維護國家民族的獨立尊嚴。在這里書寫了他仕途生涯中令人敬仰的光輝一頁。事情發(fā)生在民國九年(1920)。
          這時正是世界帝國主義兩大集團(一個是由德國、奧地利、匈牙利等國組成的同盟國集團;一個是由英、法、俄等國組成的協(xié)約國集團)為重新瓜分世界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后。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期間,日本向德國宣戰(zhàn),乘機出兵占領(lǐng)山東,獨霸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(quán)益,并進而向長江流域擴張,圖謀在我國撈取更大的好處。中國北洋政府站在協(xié)約國一邊,對同盟國集團宣戰(zhàn),并派出大量人力趕赴歐洲,協(xié)同英、法作戰(zhàn)。當時就讀清華學校(清華大學前身)的高唐城關(guān)人張保作為頭等翻譯人員應(yīng)召赴歐洲參戰(zhàn)。張保是第一位考入清華的高唐籍學生,一戰(zhàn)結(jié)束后,留學英國,回國后倍受孫中山先生賞識,歷任國民政府軍政要職,后改名張靜愚。一戰(zhàn)期間,有三千多中國人死于歐洲戰(zhàn)場。戰(zhàn)后翌年(1919)英、美、法、日等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分贓會議(即所謂“巴黎和平會議”)。中國是戰(zhàn)勝國之一,也派代表參加,幻想帝國主義國家放棄在華的特權(quán),遭到與會帝國主義國家的拒絕。軟弱無能的北洋政府竟準備在所謂“和約”上簽字。消息傳開,中國人民怒不可遏,于是在北京爆發(fā)了聲勢浩大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“五四”愛國運動,“外爭國權(quán),內(nèi)懲國賊”的口號響徹我國南北。在高唐,以李日甸、金谷蘭、郭宗倫為首的一批激進教師和學生,在“五四”運動爆發(fā)后,紛紛走出校門,到街道集鎮(zhèn)宣傳抵制日貨,反對日本占領(lǐng)山東。金谷蘭后來成為高唐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創(chuàng)始人。
          當時毛澤東在省城長沙親手創(chuàng)刊主編了具有重大影響的周報《湘江評論》。毛澤東在《湘江評論》上刊發(fā)了大量文章,極力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。湘潭人民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爭相閱讀這份周刊,這里的愛國運動更是轟轟烈烈,如火如荼,市民商賈都自覺地行動起來,抵制日貨,聲援“五四”愛國運動。此時,田士懿在湘潭任縣知事,又直接耳聞目睹了民眾的呼聲和時代號角,他積極加入了這一斗爭行列。1920年某日,有一裝滿日本貨物的艦船由長江溯源而上,至湘江口又突然開至湘潭碼頭,其人員行蹤詭秘,圖謀登岸入市。田士懿聞聽此事,率屬下憤然急往,當眾嚴辭指責,堅決抵制。日本人蠻橫無理,欲強行登岸入市。田士魏等奮力阻攔,在主權(quán)問題上沒有商辯的余地,無論如何也不準其陰謀得逞。日本人理屈詞窮,不得不灰溜溜地離此而去。消息傳開,湘潭人民無不拍手稱快,翹指贊頌。
          田士懿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與尊嚴,永遠值得人們懷念。

      郭瑞林成親出爾反爾 謝鑫鶴支招放猴捉猴

        郭瑞林,高唐縣清平鎮(zhèn)許莊人。他本分守己,善良厚道,主持正義,幫貧助弱。在許莊有一呼三應(yīng)之威望,孩提時便是群童的自然小領(lǐng)袖。1937年初冬,日軍侵入高唐時,他已是23歲的棒小伙了。他以“無國便沒家”的理由說服父母,率先牽出家中的耕牛換成了槍支組織抗日武裝。村內(nèi)十多人立刻響應(yīng),賣牛賣地出資購槍,到1939年,這支武裝已發(fā)展到二十多人槍。他們提出“打鬼鎮(zhèn)邪,護家保國”的口號(鬼指子,即日軍。邪指皇協(xié),即偽軍),宣布抗日民團成立,公推郭瑞林為團長。1940年初春,日軍一輛汽車由東向清平城開來,被埋伏在小屯村南公路兩旁的民團截擊,只用三顆手榴彈就將汽車炸得熱氣沖天,三個日本鬼子命歸西天。民團繳獲了兩支長槍和一支短槍。待清平鎮(zhèn)內(nèi)的日偽駐軍趕來救援時,民團早已無影無蹤了。旗開得勝,民團士氣大振,村民受到鼓舞,有錢的出錢,有人的出人,民團很快便發(fā)展到有機槍、有馬匹的二百多人的隊伍,為當時清平一帶實力最強的抗日武裝。
          團長郭瑞林,膀?qū)捬鼒A,臉方鼻直,粗眉大眼,身高五尺六七,威武勇猛之氣溢露形外,兒女情長之念動于心里。二十六歲,是想媳婦的年齡了。在幾位弟兄的慫恿下,1940年4月下旬的一天清晨,在無媒人通氣,無聘書贈送,女方毫無知曉的情況下,將在張廟村住姥姥家的高唐縣城內(nèi)糠市街的大姑娘張秀昌強行用馬馱到了團部于莊。
          張秀昌年幼時曾從父親那里學得一點文化,也懂得一些詩句,是遠近出名的手巧、賢惠、漂亮的小家碧玉。從十三、四歲起就有媒人登門提親,未遇意中人,又因兵荒馬亂,一拖再拖,直到1940年,秀昌芳齡已二十有一了,還待字閨中。此時忽遭強搶,自覺生路已斷,便欲從馬背上一頭撞下去了卻一生,怎奈馬兩邊皆有護兵,隨時準備托救,故一路掙扎一路淚地到了民團團部。郭瑞林早已安排就緒,團部東鄰的獨院做洞房,瑞林的嬸嬸和妹妹為新娘的陪伴者?蘼暟橹履镞M了洞房,兩位女伴貼身相隨。新娘張秀昌自早至晚三餐不進,滴水不飲,一言不發(fā),只是不停地哭。掌燈時分,郭瑞林來到洞房,見新娘子眼睛紅了,鼻子也紅了,還哭得上氣不接下氣。無奈,只說了句“我是誠心娶你做妻子的,絕不是亂搶民女。”便退了出去。第二天張秀昌已是欲哭無淚了,有時隔窗向院子里望望。中午時正好看到郭團的戰(zhàn)士們在院子里吃中飯,他們穿戴都像老百姓,每組七八個人圍著一盤老咸菜,每人手中拿一個紅色高粱的或是棕色雜面的餅子。那老咸菜是白蘿腌制的,不切片、不切絲,一段一段堆在盤子里。那各色各式的餅子一看便知是從自家?guī)淼幕蚴歉F苦老百姓捐送的。這樣的干糧每人也只有一個,沒見有人再送,也沒見戰(zhàn)士再要。這樣的飯食他們還很滿意,吃得美滋滋的。他們邊吃邊鬧,邊說邊笑。從他們的話中聽得出他們?yōu)榱舜蚬碜佣鴣恚瑥牟坏満习傩?紀律非常嚴明……
          張秀昌還是不吃不喝,郭瑞林的嬸嬸、妹妹又陪了她一天。到了掌燈時分,郭瑞林再次風塵仆仆進了洞房,見新娘還在絕食、哭泣,便又說了句“早知你人品好,我是真心喜歡你,但也不會強迫你。”就又退出了洞房。當張秀昌聽到“不強迫”的話時,覺得這位民團頭子還有點“言行有禮”,心中犯了嘀咕:早聽說郭團是好團,所聞所見也證實了這一點……他到底是個雜團頭子……夜間仍然睡一覺哭一陣,兩天兩宿沒說一句話。
          第三天早飯后,郭瑞林來到洞房,見張秀昌仍無從婚之意,便說:“結(jié)婚是兩個人的事,你不同意就拉倒吧。前天接你來是魯莽粗野了,別怪著。今天由我嬸嬸、妹妹送你回家,同時向你的親屬、鄉(xiāng)親說明你在郭團的兩天是清白的。”說罷,將她們扶上馬送出了大門。離開小于莊,直奔張廟而去。半途,只聽張秀昌大喊一聲::“站住”,這是三天來的第一句話。嬸嬸、妹妹的馬向秀昌靠了過來。秀昌接著說:“嬸嬸、妹妹,你們陪了我兩天,沒有以勢壓人進行規(guī)勸。瑞林三次進屋,沒有以威嚇人,沒有以力欺人,我不同意就真的放我回家,還考慮到要維護我的名譽,你們都是好人,瑞林又是體貌、人品都占,我愿跟著他。再說,我回村后,不管事實怎樣,也不管你我怎樣解釋,多數(shù)人總是在心中疑惑:一個大姑娘被團頭搶了去,住了三天送回來了,還有清白嗎?以后生活在吐沫和指點中,還不如與瑞林去一塊兒打鬼子!”秀昌一口氣把話說完,臉上閃過激動、興奮和害羞的表情,嬸嬸、妹妹被秀昌感動了,探身抓住秀昌的雙手,上下抖呀抖的只是笑。此時,護兵中有一個叫小敏的突然轉(zhuǎn)身向小于莊跑去……
          三位女人駁馬而回,她們的笑聲傳遍秋后的曠野。郭瑞林快馬迎出村來。在人們的歡笑中秀昌返回了洞房。
          新婚之夜,秀昌聲音怯怯地話鋒卻銳銳地戲問道:“你先說要娶我,后又說‘拉倒吧’,婚姻大事怎能出爾反爾?”郭瑞林反應(yīng)很快,趣對曰:“最初你絕食抗婚,最后又自投洞房,沒有我的‘出爾反爾’,能換來你的‘朝令夕改’嗎?”
      婚后,張秀昌很快學會了雙手使槍,平素白天為郭團當文書,晚上替夫君查崗巡哨清點人員;軍事行動時,秀昌便肩挎雙槍,騎上高頭大馬,緊隨團長之后,是郭瑞林的忠實護兵兼司勤。郭瑞林接受共產(chǎn)黨領(lǐng)導后,秀昌與謝鑫鶴的夫人姐妹相稱,以親戚關(guān)系為掩護,長期生活在一起,張秀昌為革命事業(yè),為抵抗日軍做出了一份貢獻。
          郭瑞林抗日民團的迅速發(fā)展,一方面激怒了日偽軍,另一方面得到了群眾的擁護,同時引起了共產(chǎn)黨地方組織的關(guān)注。
      1940年春末,博平縣抗日游擊隊領(lǐng)導人周喜(周慶余),一人直入郭團,亮明身份后與郭瑞林長談一夜,在周喜申明了共產(chǎn)黨的抗日政策后,郭瑞林覺得“正合我意”,便主動表示接受共產(chǎn)黨的領(lǐng)導。經(jīng)過一年的多方考察后,1941年春,周喜在征得當時中共運東地委書記郭少英和地區(qū)專員謝鑫鶴的同意后,以中共運東地委的名義通知了郭瑞林:民團正式編為中共冀魯豫軍區(qū)第八團機槍營,是共產(chǎn)黨領(lǐng)導下的抗日武裝團體,郭瑞林任營長。謝鑫鶴兼任黨的聯(lián)絡(luò)員。為集中力量抗日,避免國民黨勢力的干擾,仍保持民團面貌,共產(chǎn)黨的活動秘密進行。
          此后,在共產(chǎn)黨的領(lǐng)導下,在抗日戰(zhàn)場上郭團接連取得勝利。駐清平的日偽軍多次吃虧之后,開始謀劃進行報復,郭團有隨時遭突襲的可能,敵我形勢瞬息萬變,謝鑫鶴與郭瑞林的晝隱夜出的聯(lián)絡(luò)方式己難適應(yīng)戰(zhàn)局的需要了。為了加強共產(chǎn)黨對機槍營的領(lǐng)導,必須有一種在白天大庭廣眾之下與郭瑞林取得聯(lián)系、又不被人察覺的溝通辦法,使共產(chǎn)黨的領(lǐng)導意圖及時地傳達到郭團。謝鑫鶴、郭瑞林兩人共同探索、研究,最上策的聯(lián)絡(luò)辦法終于找到了。
          1942年冬季一個雪后的下午,萬里無云,天空瓦藍,照在雪的世界上的陽光多次反射后,亮度增加若干倍,刺得人們不敢睜大眼睛。掃出的褐色小路,彎彎曲曲將各家的大門串在一起。行人很少,大都在自家炕頭上了吧。
      “哐哐哐!”一陣鑼聲打破了小村的寂靜,從鑼聲的節(jié)奏中人們判斷出這是耍猴的進村了。當年,看耍猴就是小于莊少有的文娛節(jié)目了。人們迅速地尋聲來到村中的一個打谷場上。場中掃出一個圓圓的場地,場地的外沿很快便擠滿了里一層外一層的老少村民。只見場中一條漢子,身材不是太高,紫塘膚色,嗓音響亮,手腳利落,提一面大銅鑼邊敲邊轉(zhuǎn)場,流利地有節(jié)奏地叫著開場白:“耍耍鬧鬧,惹你笑笑”,“哐哐!”用手中鑼打“過門”。“不設(shè)局看牌”,“哐!” “不賭博頂牛”,“哐!”“都來看咱玩猴!”“哐哐哐!”果真是一把耍猴的好手;漢子肩上扛一小猴,它披一身滾瓜流油的黃色短毛,俯仰扭動的頭上有一雙滴溜溜不停地眨、快速地轉(zhuǎn)的圓眼睛,那似坐非站的姿勢調(diào)節(jié)著平衡,果真是一個有戲的上等好猴。
      隨著猴脖卡上鐵鏈子的不同抖動方式和耍猴人的語言指令,一場猴戲開始了。伴著耍猴人唱詞的內(nèi)容和鑼聲,一會兒小猴自己打開柜子拿出面具戴上,扮成矮個子毛賊;一會兒又換成黃鼠狼的面具,要去偷雞;一會兒又裝成小鬼,扛起大刀去殺人……耍猴人越唱越帶感情,看客們越笑越有所思。
          天晚了,一位獨身姜姓大爺留住了耍猴人,從此,姜大爺?shù)臇|屋便成了耍猴人的落腳地。他每天早出到清平城內(nèi)撂場子,晚上回姜大爺家住宿,果真是個勤快的雜耍混跡者。
          郭瑞林的小勤務(wù)兵名叫小敏,是個十四歲的孩子,為不當亡國奴,參加了郭團。不知是好奇心驅(qū)使,還是想學一門掙飯的本事,小敏每天晚上來看訓猴,有時參與排練,而且非常專心。耍猴人、小敏、小猴,每天晚上不厭其煩地重復著一個套路:小敏一拍頭,小猴快捷地搶過小敏頭上那頂破黑線帽子,跳到房梁上,任憑小敏怎樣討要,小猴就是不還。耍猴人一甩鞭子,小猴馬上跳到耍猴人的肩上,把帽子交給耍猴人。耍猴人再把帽子還給小敏。這樣一個過程,每天晚上都要練幾遍。
      耍猴人就是謝鑫鶴,猴戲就是在非常情況下他與郭瑞林互通信息的方式。就在還帽子時的一接一遞之中進行了“指示”或“請示”的一送一收。1942年以后的多次情報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了成功地交接。1942年冬季,就是這樣及時提供情報,把鬼子一個小隊全部送進地獄的。
          農(nóng)歷十二月初五,清平大集。謝鑫鶴照例在清平城東門里北去不遠的一開闊地里耍了一場猴戲,然后收拾起道具到對面茶館歇腳、喝茶、喂猴。茶館跛腿老板對謝鑫鶴低語了幾句,謝便背起道具牽了猴自言自語道;“今天天氣好,還要趕場耍一遭。”
      轉(zhuǎn)眼功夫,小于莊響起了耍猴的鑼聲。小敏是當然的看客,他剛站定腳步,只見謝鑫鶴偷偷地摘下猴脖卡上的鐵鏈子,幾乎是同時,小敏拍了一下頭,只見小猴拋下手中面具“噌”的一下騰空躍起,直撲向小敏,前爪搶下那黑線帽,后腳在小敏肩上一蹬,便敏捷地上旁邊的一棵榆樹,蹲坐在樹權(quán)上。小敏在樹下又喊又跳,小猴卻不理會。此時只聽謝鑫鶴大喊一聲“下!”隨即甩響了皮鞭,小猴乖乖地跳下將帽子交給鑫鶴。謝鑫鶴一邊說著“對不起,嚇著啦,猴子不聽話……”之類的道歉話,一邊把帽子平平整整戴在小的頭上。小敏說了聲“沒關(guān)系”便退出了場子。一次交情報的任務(wù)就在這放猴捉猴的過程中毫無漏洞地成了。
      團部中,郭瑞林展開從小敏帽子中取出的紙條:下午1點左右,十個日軍兵帶一挺機槍、七支步槍、一支短槍去倉上村搶糧。選二十個精干人員,倉上打伏擊。
          中午剛過,從城門崗哨抽出兩人才湊齊十人的一小隊鬼子,向倉上出發(fā)了。倉上在清平城東,相距約十華里。距倉上里許,鬼子小隊長便刀出鞘、槍上膛地督全隊做戰(zhàn)斗準備。他們越往前走,背越弓,步越輕。
          倉上村西頭有一關(guān)公廟,獨院無鄰,北距進材大道均三十米遠。道北半里處有一桑樹林,樹下是因風攜沙造成一段段一層層的高一米左右的沙土崗子。郭瑞林所帶人員分別埋伏在關(guān)公廟和桑樹林中,事先并做國野了周密的安排。
          鬼子剛剛接近村頭,郭瑞林在關(guān)公廟的圍墻后面勾動了早已瞄準鬼子的短槍扳機,鬼子小隊長應(yīng)聲倒下,其余九個鬼子惡狼般向關(guān)公廟撲來,就在鬼子轉(zhuǎn)身的同時,背后的桑樹林中響起一陣槍聲,又有三個鬼子沒吭一聲就倒下了。剩下的六個鬼子被迫向桑樹林反擊,當然背后又有關(guān)公廟射來的子彈,沒有幾回合,十個鬼子就成了十具尸體。
          倉上戰(zhàn)斗一次全殲鬼子一個小隊,是清平一帶抗日戰(zhàn)場上消耗最少、戰(zhàn)果最豐的一次戰(zhàn)斗。使駐清平的日偽軍再也不敢輕易地出城騷擾了。
          故事中主要人物后來怎樣,在修《高唐縣志》時,才將他們的下落查清。
          謝鑫鶴(1912一1979)原名吉釗,字紫英。茌平縣謝天貢村人。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解放前曾任中共博平縣工委書記、運東地委書記、專署專員、貴陽市委第一書記;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貴州省委書記、省政協(xié)主席、國家第二輕工業(yè)部黨組書記常務(wù)副部長、兼中國工藝美術(shù)協(xié)會理事長。系中共全國“七大”代表、全國第五屆人大代表。
      郭瑞林 1943年春,偽華北“治安軍”妄圖以向高官厚祿收買郭瑞林,被他嚴辭拒絕,并痛罵偽軍賣國求榮。偽軍便勾結(jié)高唐、清平、博平等縣的日軍和聊城、臨清等附近幾個縣的偽軍共計兩千余人,于1943年9月12日將郭部包圍在于莊。激戰(zhàn)一天后,郭均林在突圍時中彈傷腿,小敏欲背他沖出,被他斥退。他端起機槍,向敵陣掃射,掩護部隊突圍。待敵人逼近時,他毅然向自己開了槍,實現(xiàn)了他“寧死不做亡國奴”的誓言。
          張秀昌于莊突圍戰(zhàn)的前一天,與謝鑫鶴夫人一起去秀昌的娘家串親,故沒有拼死在戰(zhàn)場上。謝鑫鶴去運西受訓亦未參加于莊戰(zhàn)斗。機槍營解體后,謝鑫鶴調(diào)離,秀昌與共產(chǎn)黨接觸漸少,后來不知謝鑫鶴的去向了。解放后無法證明郭部是共產(chǎn)黨的武裝力量,郭瑞林被視為雜團頭目,張秀昌也便是反革命家屬了。多年被誤會,受歧視,挨批斗,后無奈改嫁到城關(guān)康市街。直到1986年編纂《高唐縣志》搜集資料時,才搞清郭瑞林的真實面貌。由縣志辦牽頭讓張秀昌與謝鑫鶴夫人取得了書信聯(lián)系。張秀昌在醫(yī)院的病床上看到謝鑫鶴夫人在信上喊她“三姐”時,再也按壓不住四十四年的委屈,使由抽泣突然爆為撕心裂肺地號啕大哭。憋了幾十年的冤氣,化為一聲長嘯。最終沒有實現(xiàn)“姐妹相見長談”的希冀,半年后,張秀昌便懷著遺憾、但沒帶著冤枉辭世了。
      小敏即邢春敏,清平鎮(zhèn)邢莊人。他在小學受老師影響,十二歲便義無反顧地參加了抗日式裝,成為八路軍某部機槍營長郭王起林的通訊員。他始終跟隨在郭瑞林左右。在于莊突圍戰(zhàn)中郭瑞林受傷后是他堅決要背郭瑞林突圍,被郭斥止,但一直守在郭的身邊。在無防備的情況下,郭瑞林舉槍自盡以后,邢春敏躲在附近一棉柴垛內(nèi)。后被偽軍找出,與沒有突圍的其他十四名戰(zhàn)友綁在一起。傍晚時分,九個戰(zhàn)友被推出槍殺了,邢春敏與其他五名戰(zhàn)友第二批被推出村莊,剛到村口的水井旁,忽聽到一聲哭喊:“敏弟!”轉(zhuǎn)頭看時,只見團部鄰家金慶哥在井臺上為日軍飲馬,同時頓足喊叫著。這喊聲驚動了一旁執(zhí)馬鞭的翻譯官,這位中國人一時良心發(fā)現(xiàn),他馬上喊了一聲“站住!”赴刑的五個人都停了下來。“哪個是你弟弟?要是撒謊一齊殺掉!”翻譯官惡狠狠地瞪著姜金慶。全慶跑到邢春敏跟前扯著他被捆的胳膊說:“他就是!他就是!”邢春敏得救了,胳膊上的繩子還沒解完,西邊就傳來了四聲槍響。
          解放后邢春敏參加了工作,退休前在大連市任物資局副局長。因“雜團”出身失掉了多次提拔機會!陡咛瓶h志》出版后組織部門將其參加革命工作時間上移到1940年,抹掉了簡歷中的“雜團出身”,還原了“老干部、老革命”的真實身份。政治、經(jīng)濟待遇皆以政策規(guī)定得到了落實。姜金慶,原名姜金錄,在家務(wù)農(nóng),邢春敏不忘救命之恩,以其像親哥一樣對待。

      相關(guān)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