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出生于1939年1月2日,農(nóng)歷是戊寅年11月12日,屬虎,屬虎的多半出生在1938年,在屬虎的人中我的生日比較小,可1939年出生的人我的生日是非常大的。按照公歷我不用特別過生日,因為元旦的節(jié)日氣氛還籠罩著我的生日。
我出生時家境還不錯,聽說為我母親做月子準備的東西非常豐盛,幾乎是應有盡有。可當我記事的時候,我家就已經(jīng)開始窮困了。我記事大概是1942年,因為民國32年,即1943年是全國大災荒年,那年餓死不少人,那年我們家變賣了一些家產(chǎn)搬到縣城里住了一年,我很清楚,在搬家之前我還記得我們家開的“纕子(皮棉)行”還在經(jīng)營,到集市上收購籽棉,加工成皮棉,再把皮棉壓榨成方形”榨個“,到濟南出售,從中獲利。我們家最富裕的時候應該是1930年左右。那時我們家的“纕子行”,非常紅火,賺錢很多,那時最時髦的家當幾乎都有,騾馬轎車,進口自行車等都具備,在當時可能我們家算村里首富。從1943年以后我們家開始衰落,當然與戰(zhàn)亂也有一定的關系,逐年變賣土地和其他家當,到1947年的解放前夕,我們家已經(jīng)成為貧農(nóng),土地改革時還分了土地。
在我的幼年時期,正是國難當頭的時候,日本鬼子的占領和殘害,二鬼子(偽軍)狐假虎威,橫征暴斂,土匪雜團橫行霸道,老百姓沒有一天的安生日子,真是民不聊生。記得日偽時期有一年,征收刻稅,每畝地征棉花40斤,幾乎家家都交不出,結(jié)果把大批村民都拘留到呂寨局子里(像現(xiàn)在的派出所),我那時剛剛4、5歲,也被母親帶了去,十方驚恐。由于大部分人家拿不起,最后也就不了了之。日本人投降后,國民黨和共產(chǎn)黨來回拉鋸,處于一種無政府狀態(tài),于是一些地方武裝就成了土匪,因為沒有給養(yǎng),所以就靠搶劫老百姓維持。當時的我們縣周圍就有張八、李九(李采題)胖娃娃,鄧協(xié)忱、袁采榮、龐長身等雜亂武裝。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鄧協(xié)忱,他專門到我們那一帶去搶東西,大到牛馬牲口,小到衣服被褥,見到什么搶什么,把年輕人抓去當兵,我們村被抓的青年就有好幾個,不過后來有的逃跑,有的被八路俘虜。老鄧是殺人放火,無惡不作,為了節(jié)約子彈他活埋了很多人,老百姓對他恨的是咬牙切齒。為了躲避老鄧的殘害,老百姓經(jīng)常跑到高粱地里去躲藏,或躲在地窖里,我就曾經(jīng)到高粱地里躲藏過。1949年老鄧跑到臺灣去了,不然他肯定被槍斃,聽說改革開放后他曾回大陸到濟南,根本就不敢到高唐來。最近看到有人說老鄧是抗日的英雄,這似乎有點歪曲歷史了。李九是日偽時期的縣長,他家是城西大魚李莊的,也殺人無數(shù)。聽說他沒有文化,不知怎么當上的縣長,解放后他跑到北京躲了起來,直到1953年才把他抓回來,當年夏天月在高唐大寺開公審大會,他被槍斃了,那天我正趕上在高唐準備參加中考,目睹了槍斃李九的公審大會,在那種情況下他還是不服氣,對上臺訴苦的人態(tài)度仍很蠻橫。
我小的時候物質(zhì)生活相當貧乏,多數(shù)人家整年吃粗糧,主要是玉米、高粱和小米,那時候細糧較少,因為麥子產(chǎn)量低,基本上每畝產(chǎn)量一百斤左右,好的也超不過二百斤,所以細糧特別珍貴,只有剛剛下來麥子的時候,能夠吃兩個月的白面,那時候是農(nóng)民最享福的時候,從秋天一直到第二年麥收,就很少吃細糧了。在過春節(jié)的時候雖然有一點面粉做饅頭,多數(shù)都招待客人用了,小孩子是沒有福分享受的。
穿的衣服多半是當?shù)刈援a(chǎn)的粗布,粗糙且厚實,男人穿白色的衣服不用著色,婦女往往染成藍色或黑色作衣服。從城里買的布叫洋布,價錢貴,一般老百姓買不起,只有富人才穿洋布和綢緞。那時候還經(jīng)常種一種有色的棉花,叫“紫花棉”,是自然帶有土色,這種棉花織成的布不用染色,男人可以直接穿這種布的衣服,解放后這種棉花不種了,因為它產(chǎn)量低,而且染料的發(fā)展使染色方便了。
紡織是我們那個地方的傳統(tǒng)手工活,織布多數(shù)不是為了出售,而是為了全家的衣服好被褥所用。因為洋布(工業(yè)生產(chǎn)的)太貴,大多數(shù)人家是買不起的,只好自己紡織。從地里摘回來的棉花到織成做衣服的粗布,要經(jīng)過很多的工序,由于我從小耳賭目染,對織布的過程我還記憶猶新。從地里摘家來的棉花叫籽棉,是帶種子的,必須經(jīng)過軋花機把種子剔除出來,這種棉花叫皮棉,我們那稱作纕子,纕子雖然沒有種子,但還有很多雜質(zhì),經(jīng)過弾花機或用弓子弾過后,去除雜質(zhì),才能用來紡線織布。把棉花變成布匹,要經(jīng)過如下的步驟:
①搓布雞:把弾好的棉花撕小一小塊,放在干凈的磚上,用挺桿(高梁桔最上一節(jié))把棉花搓成中空的直筒,類似于油條模樣。②紡線:把布雞在紡線車上拉成細線的過程,紡線是個功夫活,一個婦女一天紡2兩棉花就算很快了,這活計常常是上年紀的婦女干,我小時候看到外祖母整天坐在紡車前不停地拉線。 ③拐線:在紡線車上出來的線是橄欖狀的紡錘,拐線就是把紡錘樣的線繞在一個扭工字狀的拐子上,形成直徑大約50公分的線圈簇 。④漿線:用面粉做成的稀糊糊把線圈簇泡起來,放在鍋里加熱揉勻,然后拿出來涼干,這樣的線就有勁。 ⑤落線:把前一過程形成的線圈簇再纏繞在一種叫櫟子的東西上,這種櫟子有四個木條和十字支架組成,可以穿在鐵軸上轉(zhuǎn)動,類似于放風箏繞線的拐子。⑥牽機:牽機是一項技術活,要經(jīng)過仔細計算才能做好,不然會造成損失。比如有10個櫟子,每個櫟子上的線的長度是2000市尺,要織的布面寬度是400條經(jīng)線,那么中心線能織的布的長度應該是2000/(400/10)=50市尺左右 ,在牽機是每段線的長度截取50市尺左右即可,這就是織布的長度,也是經(jīng)線的長度。當時的婦女多沒有文化,但她們會算這個賬,一般算的八九不離十。 ⑦掏綜 :綜是用上好的棉繩做成的,長度略長于布的寬度,經(jīng)線是從綜的繩扣穿過的,一匹穿經(jīng)線的單數(shù),另一匹穿經(jīng)線的雙數(shù),以便于織布時交叉提起經(jīng)線的單雙數(shù),梭子來回穿行時就編成了布面。⑧穿杼:把所有的經(jīng)線從杼里穿過,以免經(jīng)線擾動,杼是鑲嵌在織布機上的,織布時來回推拉它,擠壓緯線,使布更加密實。穿完杼以后,織布的準備工作就算基本結(jié)束了,把經(jīng)線綁在織布機上就可以織布了,還有一項工作是準備緯線。⑨緯線制作:制作緯線要比經(jīng)線簡單得多,把紡錘的線倒在一個挺桿上,形成線穗。在挺桿上先插上一個方孔銅錢,線頭穿入銅錢的孔內(nèi)系牢,再來回轉(zhuǎn)動挺桿,這樣就把紡錘上的線到在了挺桿上,形成線穗,用水浸泡后就可放入梭內(nèi)當經(jīng)線用了⑩織布:以上準備工作完成后就可織布了,但是織布是個技術活,必須經(jīng)過培訓才能掌握這項技術。我小的時候經(jīng)常看到嫂子和其他人在家織布,我們家有一臺棗木織布機,非常標準,很多人家來借用,后來不知傳到哪里去了,現(xiàn)在人們都不穿粗布了,織布機也沒有用了,現(xiàn)在的青年人都不知它是何物。
我們的村子是個比較封閉的村莊,外出混事的很少。多少人從事農(nóng)業(yè),男耕女織是每個家庭的正常分工。男人重要耕種管理和收割莊稼,那時候農(nóng)具落后,農(nóng)活全靠人力好蓄力,窮苦人家買不起牲口,干農(nóng)活就更累了。耕地:耕地是一項非常重要但又異常繁重的農(nóng)活,人好牲口都很累,每年有春種好秋耕兩次,是在下種前的重要一環(huán)。耕地要求技術很高,既要保持深度一致,還要寬窄均勻,來去順直,對牲口的使用熟練才能做到。一般這個活是有經(jīng)驗的老農(nóng)去干,年輕人很難勝任。把地:耕地以后,可能出現(xiàn)很多大的土塊,,地面很不均勻,不利于播種,所以要耙地。耙是一個近似長方形的木框。上面插著許多鐵橛子(耙齒),用牲口拉著,人站在耙上在地里來回拉,耙過的地就平整多了,一些小坷垃(土塊)也被壓碎。耩地:就是播種,這也是技術要求很高的農(nóng)活,需要3個人好一頭牲口,前邊由一個人牽著牲口,不能讓它走斜了,后面一個人掌耬,保持下種的深度一致好深淺適中,還有一個人是負責撒種,技術最高,一是要撒勻,二是要掌握住每畝用種的數(shù)量,特別是小顆粒的種子,例如谷子,稍不注意就出現(xiàn)差錯,要么太密。要么太疏。其他農(nóng)活就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了,只要有力氣就行。麥收是最累的農(nóng)活,因為時間要求緊,在很短的時間內(nèi)就要把麥子收回家,不抓緊不行。那時候往往還為了多得一點麥草,不用鐮割麥子,而是連根拔起,非常費力,麥收的那幾天多數(shù)人都累得腰酸背痛,現(xiàn)在有了收割機,再也不用出那么大的力了。
晚上照明很落后,沒有電燈。沒有煤油燈,多數(shù)使用棉籽油燈。在一個小碗里放上棉籽油,再用棉花搓一個粗繩放在油里點燃用來證明。這種燈亮度很差,而且冒黑煙,如果在燈下呆一兩個鐘頭,鼻子里就有很多黑灰。
取火的方式更落后,沒有打火機,有火柴(我們稱洋火)很貴,用不起。多數(shù)人家用火石、火鐮取火;鹗且环N黑色的石頭,大小如薑塊,但很薄,火鐮是刀狀的鐵片,兩者撞擊產(chǎn)生火星,當火星落在草紙灰上時就引燃了草紙,再慢慢引燃柴火,用了燒飯,這種取火方式比鉆謀取火先進不了多少,打一次火需要很長時間,并且還需要技術,初次使用還打不出火來。那時候到鄰居家去借火是常有的事。
在我們那里的男人多數(shù)吸煙,我們說抽煙,但那時抽不起現(xiàn)在的香煙,是抽旱煙,用煙袋抽煙末,是用煙葉混合上一些其他植物的葉子做成,價格很便宜,幾分錢買一大包。每家每戶都有一個木頭盒子盛煙葉好煙袋,有串門的人來了就抽煙,也不太講究衛(wèi)生。那是的煙袋很講究,玉石的煙袋嘴,黃銅煙袋鍋,竹子煙袋桿,有的還拴一個繡花的小布口袋,那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煙袋家什,現(xiàn)在年輕人西紙煙,煙袋就消失了,可古玩市場又把煙袋當成了文物保存。還有一種銅制的水煙袋,用現(xiàn)在的話說是環(huán)保產(chǎn)品,煙袋是一種壺的結(jié)構(gòu),里面放水,煙是通過水過濾后進入人的口里,大概吸收了一部分尼古丁,這種煙袋只有有身份的人家才有,而且它用的不是一般的煙葉或煙末,而是很細的煙絲。
那時候的交通工具好運載工具品種不少,但都很慢且笨重。比較普遍用的是一種叫大車的運輸工具,與古代的馬車相似,兩個大的木轱轆支撐著平板車底盤,兩側(cè)有擋板。往往用;蝰R騾駕轅。主要用它拉貨和收割莊稼時用。還有一種常用交通兼運輸工具,叫四轱轆頭車,是四個轱轆支撐著一個四方形木匣子,套上牲口可以拉土拉糞,走親戚時也可鋪上被褥就可以坐人,這種車一般是窮人家擁有,富人家往往坐馬拉轎車,在我記事的時候,平常沒有人坐轎車,只有結(jié)婚時當陪娶的人才有資格坐轎車,我小時候坐過一次,是人家結(jié)婚我去壓轎,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伴郎。還有一種交通工具就是轎子,在我記事的時候平常就沒有人坐了,只有在結(jié)婚時才從專業(yè)的轎夫那里顧上兩乘小轎,從男方出發(fā)時新郎和壓轎的人坐著到女方,回來時新郎和新娘各坐一頂,壓轎的坐車回來,現(xiàn)在結(jié)婚都用上現(xiàn)代的交通工具了,這種轎子在農(nóng)村恐怕見不到了,只有在旅游景點作為賺錢的方式吸引游客的興趣。在生產(chǎn)和生活中,還有幾種車常用,獨輪車就有好幾種,一種是小紅車,如圖上那一種,可以載重幾百斤,還能遠距離運輸,這種車當中突起,兩邊載貨或坐人,過去的腳力都用這種車。還有一種叫小平車,車轱轆上面放一個平板,這種車載重量不大,也不能遠行,在家門口推點莊稼或其他小東西。再有一種叫土車子,是在轱轆上方安裝一個像簸其一樣的木頭盒子,專門推土好推糞用的。這種車合作化以后就消失了。1958年以后出現(xiàn)一種很簡單的獨輪車叫小地牛,一個小轱轆,安上兩根棍子就可以了,推點輕便的東西比手提省力,但很快就被淘汰了。當拖拉機好農(nóng)用三輪出現(xiàn)后,這些交通運輸工具都當做柴禾燒了,但在我的記憶中永遠抹不去,若干年后,這些都是文物。
糧食加工在當時是生活中的大事,那時候沒有機器加工糧食。吃的面粉、小米面和玉米面等都要用磨推。而由谷子碾成小米就要用碾子。那時候碾子好磨是村里的重要設備,幾乎有一半的人家有碾子或磨坊,磨坊也是積肥的渠道之一,用牲口推磨,牲口的大小便歸磨坊的主人,擁有有一盤磨,相當于養(yǎng)一頭牲口的積肥。磨面粉或雜糧面是很麻煩的事情,常說“面好吃,磨難埃”是做媳婦的怨言,一個上午不停的干,磨四五十斤面粉就不容易了,家口大的人家才能吃幾天?特別到了快過春節(jié)的時候,每家要準備幾百斤的粗細面,往往通宵達旦地在磨坊干活,實在是辛苦。合作化以后,牲口幾乎死光,推磨和壓碾子都靠人力,更是苦不堪言。當然,這時候糧食極缺,想多加工也沒有,只好推一點吃一點,F(xiàn)在有了專門的糧食加工機構(gòu),磨和碾子也成了歷史遺物了。
童年的生活是艱辛的,但那時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比現(xiàn)在好多了,生物的多樣性尤其突出,某個村都有年過百歲的古樹。在我記事時我們村的大樹就有幾十顆。在我們的大門前有一口水井,不知有了多少年代,水質(zhì)很好,半個村子都喝這口井的水,井旁有三四顆大柳樹,樹干直徑都有一米多,夏天很多人在樹下乘涼,解放以后樹被砍了,再也沒有人去栽,最近這口井也被填死了。在村子西頭有好幾顆白楊樹,高大參天,上面常筑有烏鴉窩,每到傍晚,烏鴉就落滿場院,人們還拼命地趕它,可現(xiàn)在想看烏鴉也難了。這幾顆白楊樹也在解放后砍伐了。在村西南的灣坑上有一顆很大的杜梨樹,每年結(jié)滿枝頭的杜梨是孩子們關心的事。杜梨像櫻桃的模樣,但不如櫻桃好吃。不熟的時候發(fā)澀,熟了以后有點酸,那時候沒有水果吃,能有杜梨解解饞也知足。在村西頭有一個大的葦塘,葦子長得特別好,粗壯得像竹竿一樣,每年塘主賣葦子是一筆可觀的收入,葦子葉是包粽子的好材料,兩項加起來不比莊家收入少。前幾年回家,看到葦子塘沒有了,全蓋成房子了。
在我們那樣的大平原上,那時候還有一些野生動物,如狐貍,在我們村西的廢窯上就有許多狐貍,每到傍晚,它們就瞪著藍色的眼睛吼叫,十分令人恐懼,有時晚上跑到村子里偷雞吃。有一次在我姥娘家的村子(東鋪),一只狐貍到他家偷雞,被雞的主人用火筷子把那只狐貍捅死在雞窩里,第二天早晨我們都去看了那只死狐貍,可見當時狐貍的數(shù)量是挺多的。獾不像狐貍那樣兇惡,不愛到村子里來,但它也是偷吃莊家好瓜果,長的很肥,它的油可以治療燙傷,所以捉住獾以后主要是要獾油。50年代從外地來了一邦人,帶著專用工具,把狐貍和獾統(tǒng)統(tǒng)殺死帶走,那時候沒有環(huán)保意識,沒有人去管這些事,還認為是為民除害,現(xiàn)在這些動物在平原上基本絕跡了,多么遺憾!野兔在平原上是多的,因為它繁殖快,所以很難殺絕,麥收季節(jié)是野兔繁殖的時候,往往在割麥子時發(fā)現(xiàn)野兔的幼崽,我們就拿回了在家里養(yǎng)著,可它稍微長大就挖洞逃跑了;冬天,當別的莊家收割完了,地里只剩下棉花桔的時候,野兔就跑到棉花地里躲藏,我們學生和民兵合伙就去網(wǎng)兔子,把網(wǎng)子掛在棉花地頭上,一幫人拿著棍子吆喝,兔子拼命往地頭上跑,結(jié)果鉆到網(wǎng)子里被捉,我們?nèi)绻\氣好,一天可以網(wǎng)住4、5只野兔,晚上就有一頓美餐。那時候很少有吃肉的機會,能吃頓兔子肉就是很解饞。冬天也有專門用獵槍打兔子的,雖然多有收獲,傷人的事也發(fā)生不少。
那時候由于種地不使用農(nóng)藥和化肥,地里的昆蟲特別多,蟈蟈、螞蚱、蛐蛐等五花八門都有。在豆葉快黃的時候,地里的蟈蟈特別多,越是天熱它叫得越響,我們常常在中午去豆子地里捉蟈蟈,這東西也挺狡猾,聽見人的動靜它就不叫了。我們在離開蟈蟈很遠的地方仔細聽著,當確定好了蟈蟈的位置再走過去捉它,這時候它往往在豆葉底下藏著,仔細尋找才能發(fā)現(xiàn)它。發(fā)現(xiàn)了還不能直接用手抓,因為它有一對鋒利的牙,咬一口就會把手咬破,往往在手里墊上一些樹葉之類的東西去抓。抓回來的公蟈蟈放在籠子里讓它唱歌,母蟈蟈就燒著吃了母國有一肚子卵,黃黃的,非常好吃,和雞蛋黃的味道差不多。還有一種昆蟲,叫黑麻蟲,實際上是一種小的金龜子,每年春天當小麥長到半尺高的時候,這種蟲子就特別多,白天它不出來,只到傍晚的時候它就在麥田里低飛或在麥苗上爬行,這時候我們小孩子每人拿一個玻璃瓶子去抓它,一邊找這個小東西,一邊念叨一種兒歌“黑麻蟲,白麻蟲,咯咯朗朗起五更,五更五,貨郎鼓,人家的姑娘都來了,我家的姑娘還沒來,說著說著來了,騎著白馬,打著紅傘,叼著嗎嗎瞪著眼”,當時也不知道這兒歌的意思是什么,只知道是盼望多捉一些小蟲而已。抓住小蟲放進瓶子里,第二天拿來喂雞,雞吃了小蟲后蛋下得多,而且蛋黃特別黃。
我們的童年是放任自流的,家長基本不管,自己隨便出去玩耍,到時候回家吃飯睡覺就行,沒有人整天看管。我們常常和小伙伴去鄰近村玩耍。那時候好玩的地方是各種廟宇,在我的印象中幾乎每個村都有廟,主要是龍王廟、關公廟、閻王廟等。廟里的塑像和壁畫非常漂亮,但有的神像面目猙獰,十分可怕,一個人是不敢進去的,我們一般是幾個小伙伴互相壯著膽子進去。記得馬莊西頭的龍王廟中有個壁畫是勸孝的故事,是說天上突然下雨,一個男子背起老婆往家跑,把他母親和孩子丟下不管,此時被龍王爺發(fā)現(xiàn),結(jié)果把雨都下在男子兩口子頭上,他母親那里天氣晴朗無事。這個故事在農(nóng)村影響很大,用一種簡單易懂的方式宣傳了孝道,也宣傳了龍王的神威。在我們村后原來有一個很大的廟宇,叫武家廟,不知是紀念什么神的,在我記事的時候廟宇已經(jīng)毀掉,光留下一些碎磚亂瓦,好像當時還趕過廟會,現(xiàn)在說起武家廟來,村里人仍然知道是那個地方。我們村的廟是在村子當中,前后有兩個很大的灣坑,整年有水不見底,夏天我們在里面游泳、摸魚,冬天在上面滑冰,是我們小孩的樂園,前幾年回家,看到灣坑變成了住宅,整年都沒有水存了。我們村的廟不知是供奉何神,在我記事的時候神像已經(jīng)被毀,壁畫被砸,唯獨剩下一口很大的鐵鐘,上面刻有很多符號和文字,那時我年紀小不在意,如果保存到現(xiàn)在估計也是重要文物了。廟后有五六間平房,后來成了我們村學校,我小學大部分時間是在這里度過的。除了去看廟宇外,還有一個地方廷讓人好奇,就是在殷莊的西頭有一個很大的土墳,占地面積幾十平方米,高有一層樓那么高,墳前立著一塊石碑,上面刻的什么東西當時我們看不懂,但關于它的故事在我們那一帶幾乎家喻戶曉。據(jù)說該村有一位孝子,為父母守孝三年,三年內(nèi)都在墳上吃住,并且每天用孝衣到處收土給他父母添墳。忽然有一天他嫂子給他送飯時告訴他,說他妻子懷孕,該男子非常吃驚,說自己一年多沒有回家,妻子懷孕肯定是有壞人從中搗鬼,于是他就報了官?h大老爺來到現(xiàn)場勘察以后也沒有發(fā)現(xiàn)有價值的破案線索。有一天,這位大老爺正在瞌睡,忽然夢見一匹白馬上插著一桿紅旗飛快跑來把大老爺驚醒。這位爺馬上下令圍起前邊的馬莊尋找叫馬紅旗的人。結(jié)果還真有叫這個名字的人,立即在他家搜查,從他家搜出孝衣孝帽,經(jīng)審問他就是騙奸的罪犯,此案水落石出,留下一段佳話,石碑上是否記載此事,我就弄不清了。后來才知道這位孝子原來是我們董家的七世祖董坤,此人以學校成名且發(fā)家,董樓的樓房就是他建設起來的,董樓也因此得名,此事載入高唐州志上。大概是康熙32年版的志書。